校史研究

当前位置 :  首页 > 征集编研 > 校史研究

浙一师模范生杨贤江的毕业合照

发布时间 : 2025-03-13

  作者:何立芳

  https://xbhznu.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4554884


杨贤江


近期,档案馆获得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帧拍摄于1917年的照片,不仅是一幅珍贵的影像资料,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杨贤江——这位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毕业瞬间。

杨贤江1895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下垫桥(今属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1912年考入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一年后,学校改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求学期间,他不仅学业优秀,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教育理论的探讨,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在1913年底创刊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会志》中发表第一篇教育论文《论教育当注重实用》, 后来又陆续发表了“自觉”、“人格”、“善意”、“理性”、“少年义勇队”、“静生”等文章。1915年5月参加上海《学生杂志》社征文竞赛活动,撰写了《我之学校生活》文章,共计约七千字。杨贤江在8月26日的日记中描述:“在校中得阅《学生杂志》第七号,知特别征文已揭晓,余幸获第一,得赠书券二十元,系最高奖了。”可见,其论文在竞赛中获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1917年7月以全优的成绩被评为模范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五年后的1921年,杨贤江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他被荣幸地聘请为任上海商务印务馆任《学生杂志》的编辑。这一转变,标志着他从学生时代的作者华丽转身为编辑,这一职位为他提供了一个传播先进思想、启迪青年心智的重要平台。面对这份重任,杨贤江对杂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仅在内容上注重引入新颖、有深度的文章,还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使杂志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此期间,他还认识了沈雁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先进刊物,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余姚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浙一师在杨贤江求学期间被誉为全省最好的学校,这得益于经亨颐校长的先进办学理念。经校长坚持“人格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德智体美群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贤江在《我之学校生活》一文中所表达的心声,正是当时学生共同的心声,“学生者,国之花也,未来之主人翁也。师范学生者,学习教育之原理与方法,为预备教养儿童陶冶国民者也......而以高尚纯洁四字为吾前程之鹄。益人生光明,不在为显官得利禄。惟能全人格者,始为真成功。”也是对经校长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

此照片拍摄于1917年6月,照片上写着“浙江第一师校余姚同乡赠杨君毕业摄影”,显然是为纪念杨贤江毕业而拍摄。照片中,杨贤江坐在前排C位,气宇轩昂,展现出青年才俊的风采。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同乡好友,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都在浙一师这片沃土上共同成长。从照片中的人物布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特别是吴克刚、陈鸿来、吴国权、马启臣、范锺秀等人,他们在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而黄宗正、沈宗汉等人,则更是“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在杨贤江的左侧,悠然坐着的是1915年入校的吴克刚,他来自慈溪市桥头镇丰潭村,毕业后在观海卫等地的小学播撒知识的种子。紧邻吴克刚,英姿勃发的陈鸿来正傲然站立,他是1916年入校的慈溪市浒山街道三碰桥社区的骄傲,毕业后历任余姚县立高等小学的教员、三山学校的校长,乃至余姚县的教学督学,每一步都踏出了教育者的坚实步伐。在杨贤江的右侧,紧挨着太湖石,站立着的是早在1913年便踏入校门、带着几分书卷气的吴国权。这位温文尔雅的青年,竟与一旁的吴克刚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吴克刚的侄子,这份意外的血缘纽带,让他们的相遇更添了几分命运的巧妙。叔侄二人在浙一师的校园里,共谱了两年的同窗佳话。就在吴国权身旁,椅上安然坐着的是1915年毕业的学长马启臣,他来自慈溪市宗汉街道周塘西村,毕业后担任过余姚诚意高等小学的校长、余姚县教育局局长等职务,他的身影在教育界熠熠生辉。画面最右侧,黄逸尘静静地站立。后排回廊下并肩站立的三位学子,从右至左,依次是范锺秀、黄宗正和沈宗汉。范锺秀,1913年入校,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人,毕业后在郑巷溪山学堂、诚意高等小学等地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迹。黄宗正,1915年入校,余姚市梨洲街道学弄社区的骄子,与宣中华、潘天寿等为同窗好友,是“一师风潮”中的积极分子,在校刊发表进步文章,受教育厅申斥,被勒令开除,经校长经亨颐竭力担保才得以继续求读。毕业后在宪元小学等地继续他的教育梦想。沈宗汉,同样1915年入校,余姚市兰江街道沈湾村人,受夏丏尊、陈望道等老师的启迪,“五四”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与反帝游行和演讲,毕业后历任宪元小学、余姚县立高等小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为余姚的文教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张珍贵的照片不仅是研究校史的重要史料,更是研究杨贤江及余姚党史的重要材料。它见证了杨贤江等人在浙一师的求学经历,记录了他们的成长轨迹和革命历程。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启示。

——特别感谢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王孙荣老师和《今日长河》编辑部的许剑锋老师提供的材料。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档案馆    访问次数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档案馆
访问次数0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技术 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