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故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征集编研 > 捐赠故事

母校杭师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二)

发布时间 : 2022-05-17

近年,我在帮助母校档案馆整理顾西林先生的口述史料,有机会接触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帧摄于1956年杭师师生的合影,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已写出文字聊作纪念。另两帧是《19625月杭州市文教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中杭师校友摄影》(简称《62摄影》)和《1963年度文教群英会杭师校友留影》(简称《63留影》”。这两张老照片距今已有六十年上下,包含的人物有130多人(次),其中有我的师长,我的同学和我的同事,他们风华正茂,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勾起了我许多回忆,引起了我无尽感慨,再写一些文字,以作为史料的参考。

15-6  文教先进工作者大会合影  1962.5

文教先进工作者大会合影 1962.5

29-14B 市文教群英会校友留影1964.6

市文教群英会校友留影1964.6


我的师长

在《56合影》里居中端坐的程融钜校长仍旧出现在“《62摄影》”中,但他是以教育局长的身份与先进工作者们合影的。据百度介绍:程融钜,湖南武冈人,1918年1月出生,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浙江大学(遵义)读书,担任学生会主席。后在多家报纸担任记者和编辑。解放前曾是我党地下支部书记。解放后,历任杭州师范学校、杭州第三中学、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1960年市委文教部副部长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2010年1月25日逝世,享年93岁。我有幸成为这位老大学生、老地下党员、老革命校长的弟子而自豪。凑巧的是,有人帮我辨认出程校长的夫人蒋盛章也在这两张照片中,(62摄影》四排右1,《63留影》一排右2)更为巧合的是,程校长离开杭师后,是她接任了杭师校长职务多年,后来调到下城区任副区长。两位校长真是一对教育伉俪,令我辈称羡。

另一位出席合影的领导是我杭初的老师,黄有种副校长(62摄影》二排左3)。那时黄树滋校长年事已高,不大出面,由黄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每每开大会都是他讲话,甚至出个通知他也会亲恭,小黑板上那一手飘逸潇洒的“毛主席体”行书甚让学生们钦佩。黄副校长平易近人,朴实憨厚,见面总给人乐呵呵的感觉。多年后,他调任杭州市教育局任副局长,我到局里联系工作,偶遇老校长,他竟还记得我们朱家兄弟曾是他的学生。无巧不成书,黄校长的夫人也是位校长,名叫方闺廉,在府前街小学任职。我的妹妹、妻弟都曾是她的学生。方校长踏实肯干,特别自律,连毛巾都分公用、私用,饭后洗手后就用“私巾”。这对教育伉俪有两个孩子,大的取名黄加方,小的则叫黄又方,无疑体现的是男女平等的新观念。虽然这两帧照片中没有她,但她肯定是市级先进人物。

这两张照片中有好几位师长是“56合影”一文中介绍过的,如四大名师顾西林(62摄影》二排右2,《63留影》一排右4)、唐兆祥(62摄影》二排右4、周天初(62摄影》二排右6,《63留影》一排右3)等。但还有几位师长我想介绍一下:

任从先老师(《62摄影主》二排右1,《63留影》一排右1)。任老师担任过我们二年级时的教育学课程,他是位青年才俊,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记得苏联教育代表团来杭师参观时,听了唯一的一节课,就是任老师给我们203班上的教育学。1956年秋,杭师搬到文二街新校舍后,任老师已经是副校长了。教育学由沈寿金老师任教(63留影》一排左5)1957年夏,我从杭师毕业了,就是任校长找我谈话的,征询我是否愿意到兰溪的8510部队子女学校任教的。

朱保莉老师(63留影》二排右3)是一位让我十分敬重的课任老师。我们是1954年同时进入杭师的,我是学生,她是教师。朱老师担任我们的“宪法”课教学,她初为人师,授课认真,充满热情。和她一起进校的还有吴美金老师,她俩是浙师院的同窗 。两位年轻女老师给杭师的教师队伍带来了新鲜空气。朱老师担任校团委工作,还兼任了1956“和尚班”的班主任,其实她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她是1933年出生的,我们班的李香光、邢潄冰比她大好几岁呢!

有人说朱保莉老师把一生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这话不假。她在杭师工作了一辈子,9次评上省市级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她还受聘于省教育厅从事小学教材的编审,直到病倒。1987年我省小学首次职称评定,她就是评审组成员。记得那年我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因没有校外教育系列,我只好报小学思想品德专业,但上交的论文与专业不对口,朱老师亲自打电话给我指导我重写论文,我连夜赶出,她及时审评,让我顺利地成为上城区最早评上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之一。随着我们离开母校时日的增长,许多曾经的任课老师都相继离去,到改革开放年代仅有陈曰唐和朱保莉老师两位了,我们班每次开同学会,朱老师总是尽可能参加,给我们的聚会增光添色。我手头至今还保存有朱老师2003年参加我班活动时和我们的合影呢。我最近才知道,那时她已经是一位癌症患者,她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我的同窗

在这两帧老照片上,我竟发现了我们573班四位学友的身影。她们是吴炎、张玲玲、沈美娟和汪秀英。哈,我们573班竟有这么多杭州市先进工作者,出乎我的意料!

吴炎(62摄影》四排左1,《63留影》四排右1)是我班一年级时的临时班长,因他待人热情,工作能力强,被老师指定担纲。但他对射击运动颇有天赋,一年级时就是市射击运动队成员,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后,他成为专业射击教练,培养出不少优秀运动员,为我省市争光,为此他连续多年评为先进。文革中他转行到交通局,退休后受聘于浙江著名民企正泰集团,从事党务工作,开创了在民营企业建党的新经验。

张玲玲 62摄影》一排左5)573班团支部组织委员,毕业后在省重点安吉路小学任教,曾作为杭州市团员代表参加第四届全国团代会。她后来随家属调到北京八一中学任教,也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沈美娟(62摄影》一排左6573班文娱委员,爱好唱歌。毕业后在下城区仙林桥小学任教,后随丈夫调往西南三线,在企业子弟学校教中学,被评为“地区模范教师”,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汪秀英(63留影》三排右一)是位来自兰溪的农家女,因视力不佳,坐于课堂第一排。毕业后与男同桌结为连理。秀英在江干区任教多年,退休前是风山门小学党支书。

去年我为纪念573班毕业六十年而写的《瞧这一班人》中,还只知道唐敏芳是全国模范教师、李香光大姐是老先进、汪秀英是市先进,而今我们573班又增加了三位市级先进工作者,真的令人高兴。回想当年,吴炎组织我们在柳浪闻莺举行中秋赏月班会的情景;沈美娟教我们学唱《在泉边》歌曲的时刻;张玲玲主持一次次审查大会,发展新团员的场面……那涌动的青春和活力,即使在今天也会让人心情难以平静。

还有一位我初中时的同窗也想提一下,她就是林眉云(62摄影》第三排右4)。我们是杭初秋一已班的同学,她是团支部的宣传委员,我还是个群众。我们同年考进杭师,她在二班,我在三班。但她的知名度比我高得多了,因为她在校文艺会演中主演的一出话剧获得了优秀奖。让我导演的喜剧《新局长来到之前》名落孙山。毕业后林在下城区任教,是区语文教学骨干,获得了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

我的同事

1957年我杭师毕业时分配到8510部队子女小学任教。1958年初该校解散,市教育局重新分配我到杭州市上城一小工作。1959年初又调到杭州市上城区文教科任初教辅导员,半年后,再调到天长小学任教,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调离天长。

在这两帧照片中,既有我上城一小的同事,王众翘、张天孝,也有天长小学的同仁李承龙、唐世兴和吴锡武,我们结下的不解之缘,恕我慢慢道来:

62摄影》”第五排右6”的王众翘是上城一小的校长,他一直担任该校校长到退休。王校长是位转业军人,他到上城一小正好填补了校领导空白的窘境。1958年的整风反右运动中,原校长徐某内定为中右,调到局基建组工作。一位副校长陈某被打成右派,清除出教师队伍。另一副校长兼教导高某因隐瞒历史问题,送去劳动教养。学校由我和俞亦宁两个刚毕业的小青年负责,我就坐在校长室里,代理着教导工作,还兼任大队辅导员。过了暑假,王校长就来了,真如及时雨。王校长工作雷厉风行,理论水平甚高,还能和青年们打成一片。没有几年,就把一个暮气沉沉的上城一小(后改名饮马井巷小学)搞得热火朝天。那个年代,学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得到杭氧的校外辅导员方望之的帮助,创办了“红领巾机械厂”,在劳动教育上开创新篇,名扬我市。

我在上城一小的另一位同事是“《62摄影》”第四排右4”的张天孝。他是我的学长,1956年杭师毕业的。张老师是位文学青年,爱好写诗,为人正直,敢说真话,有点像如今人们所说的“愤青”。当年,我俩都是单身,同住一间寝室,关系良好。上城一小1958届有两个毕业班,他和我各包一个班,所谓“包班”就是语文和数学都是自己任教,还兼当班主任。开学不久,张老师向我建议,由他教两班语文,我教两班数学,这样可以减轻备课的负担,有利工作。我本来就爱好数理科,当然乐意,但这样课时就不平衡,我少好些课时呢。我提出帮他批改一个班作文的建议,他大度地说:“我喜欢批作文……就这么决定吧。”

谁知若干年以后,张天孝竟成了我省数学特级教师,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上开创出了一条新路,名扬全国,他获得了我省首批功勋教师的称号。而我呢,曾经的小学数学初教视导员,却成了语文老师,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为孩子们写下了一些作品,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俗话说:“媒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和天孝的人生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说说天长小学的同事们吧。我是1959年秋天到天长任教的,是李承龙校长(62摄影》第五排右5,《63留影》第四排左5)向文教科领导特别要求的。当时,正是反右运动之后,李校长想物色一个普通话讲得好的,家庭出身不算差的语文老师,以备天长小学经常要上公开课之需。我出生在北京,乡音难改嘛,于是他看中了我,科领导对市唯一的重点小学只好网开一面。

李校长是浙江东阳人,据说当时杭州小学校长有一半是东阳老乡。他1952年在杭师小教班进修过,所以是杭师校友。李校长在管理学校上有一手,文革前天长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闻名全省的,甚至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李校长有句名言:“我们天长出去比赛,只好得第一,不许拿第二。”文革后李校长在“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育人理念引领下,开展了“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使天长小学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他本人因此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我在天长工作八年,都是在李校长的麾下任教,可以说是他改变了我的人生——“弃数从文。我虽然兼过几年大队辅导员,但主要是教高年级语文,当高段语文教研组长。为了能胜任工作,我报考了浙师大中文函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教语文中学习语文,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曾在浙江省小学语文专业会议上作过“阅读教学”的专题发言。这次会议上,另一位“识字教学”专题发言的是学姐朱雪丹,(《62摄影》 第三排左1)她后来成为我省首批特级语文教师。

我在天长前后送出四届毕业班,其中有三届是和唐世兴老师(62摄影》 第四排右7)搭班的,他教数学,我教语文。我和唐老师都是杭师1957届毕业的,但不同班。我俩的合作被人们看作是“黄金搭档”。那年,省委陈伟达书记的孩子要转学到天长,省教育厅刘厅长和李校长商量后决定插到我俩任课的六乙班。我在天长教过的学生如今也是古稀老人了,其中不乏佼佼者,如省政协副主席童芍素,省教育厅副厅长袁中伟,著名女作家袁敏,省特级音乐教师潘云平等。唐世兴后来提拔为天长小学副教导主任,同事们称其“唐教”。文革后,唐老师调到定安路小学任校长,再后来担任了上城区副区长,主管文教卫,直至退休。

当年天长小学的年轻教师多数是住校的。我和唐世兴同过寝室,另一位室友是吴锡武(62摄影》三排左1)他在校时是位“优秀学生”,分配到天长后仍保持先进,工作干劲十足,人们誉称“老黄牛”。如他1959年前后曾承担“包教”毕业班的重任,这在当时作为市重点小学的天长是罕见的。再如当年学校要搞大跃进“放卫星”,他班的学生率先写出了“万字作文”,一篇作文写光了一本作文簿。

1962年底,我们天长小学有三位男教师准备结婚,李校长指示工会要表示表示。在一次全校教师会议上,我和钱立宁、吴锡武和鲁萍、许凤炎和于玉免三对新人受到了大家的祝贺,收到新婚礼品(一对铁壳热水瓶)。我们六人都是小学教师,都是杭师校友,除立宁外,还都是天长小学的,此举在上城区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

到了196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校长根据自己对中央文件《516通知》的理解,准备在天长小学发起对“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他提出了“杀猪宰湖羊”的具体行动口号。猪谐音朱,湖在杭州话里谐音吴,羊谐音杨。朱即指我,吴即是锡武,而杨是一位比我们还年轻的女老师。揭发,批斗,停职,劳动……折腾了两个月,突然革命的风向转了,说文化大革命斗争的大方向是针对当权派的,学校里一些年轻教师起来造反,这下李校长反成了批斗对象,靠边站了好几年。我们三人也解放了,正好我父亲患脑癌回杭休养,我就请调到家附近的粮道山小学去了。吴、杨还在天长。后来天长小学成立革委会时,唐教被结合了进去……

有人说文革中“好人斗坏人,是应该;坏人斗坏人,是活该;坏人斗好人,是锻炼;好人斗好人,是误会。”所以天长小学,乃至全国许多争斗,都是误会啊!一直到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扰乱反正,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蓬勃展开,我的这些同事都作出了新的贡献:李校长成了全国劳模,唐教当了副区长,吴老师受命小学校长,我被提拔到杭州市文联,充实领导班子,就是那位“小羊”,也成为省特级语文教师”。她十分感谢李伯伯,因为是李校长培养了她。

我还要说一位和我不是同事却胜似同事的学长张孝博(62摄影》第五排左4)。他在校时是个热情的音乐爱好者,受教于顾西林先生;工作后他是位出色的音乐工作者,把一生献给了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他在教唱,发声,排演上有一套独特的办法,无论他在哪所小学,该校的合唱队总是全市最棒的。在市少儿文艺比赛中,他们成了一等奖的专业户。在全市大型歌咏活动中,也少不了他和他的合唱队。孝博擅长指挥,更擅长调动孩子们的情绪。在多次体育馆大型歌咏活动中,他所指挥的少儿板块,一定是最受称道的。张孝博学长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一生谱写了百余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发表在全国众多报纸、刊物上,或在电台、电视台播放,获奖多多。他的作品具有儿童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这一点多得益于顾西林先生的指导,就在1962 年杭州市群英会上,顾先生还询问他的创作情况,叮嘱他一定要把儿童歌曲创作坚持下去,一定要深入生活,多吸收民族音乐素材……鉴于以上成绩,孝博不仅获得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还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杭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孝博是我们上城区少年宫文艺创作组的骨干,与我有过不少合作。我们合作的《我们是亲爱的好朋友》二重唱,选登在《战地新歌》歌曲集;我们合作的《毛主席视察到我家》《少年军校之歌》在我市传唱至今……198110月,在母校八十华诞即将来到之际,他和诗人钟高渊合作了儿童歌曲《珍惜我们的童年》,副标题是“献给我的母校——杭州师范学校”,这首深情优美的歌曲由杭州市少年宫合唱团成功地排练演唱。这首歌曲的油印曲谱如今已被杭师大档案馆保存收藏。

张孝博是一位烈士子女,他的令尊是我党派往香港的地下工作者,公开身份是商人,后因病客死海外。但孝博和家人并不知晓,长期背着“资产阶级”出身和“海外关系”的双重思想包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有关部门找到了张孝博,请他到北京去,一位机关首长接见了他,告诉他事情的真相,并对他们姐弟表示慰问和安抚,还开出了相关证明。孝博曾把这纸证明拿给我看,他喜形于色地指着鲜红的大印告诉我这是中央某某机关……很快,孝博加入了党组织,了却他多年的夙愿,他对工作更积极,对事业更热爱了。

令人惋惜的是,张孝博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1月28日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他的音乐作品却永留人间,留在一代人心中。

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的两帧老照片,将逝去的岁月重新流淌过我的心田。岁月本是无情的,它以严苛的程式赋予每一个人,生老病死,一视同仁。但因为有了尊敬的师长,纯真的同窗,志同道合的同事,亲密无间的家人,岁月才有了温度,有了感情,是亲情、爱情、友情、恩情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让生命升腾为五光十色。 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不只是一声叹息,还有我的真情和感谢。

最后,我还要对帮助我辨识这几帧老照片的亲友们表示感谢。 他们中有我的弟弟朱莱龄,我的学长叶松伟、张天孝、唐世兴,我的学妹任以静、方述珍、蒋琼华等等。  老照片里还有许多熟悉或陌生的面庞,每张笑脸后面都有故事,有待您去揭开,去传颂。他们都是杭州教育战线的精英,是我们杭师大的光荣和骄傲,我真诚地期待着您的加入。

                  20225月12日于杭州嘉绿苑西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档案馆    访问次数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档案馆
访问次数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技术 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