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

当前位置 :  首页 > 征集编研 > 校史研究

顾西林小故事11——爱的故事·三则

发布时间 : 2022-03-14

车 资

讲述人沈志凯 (杭师1956届毕业生,1936年出生,退休前为江干区少年宫教师。)

整理人:苏东(杭师大档案馆志愿者)

1953年的冬天,杭州师范学校放寒假了,同学们陆续都回家了。只有沈志凯还留在寝室,因为没有钱买火车票,只能待在学校里。同寝室的同学都走光了,他一个人在叹气,他的家在海宁,怎么才能筹到回家的路费呢?让家里寄钱,不可能,家里的经济情况他是知道的。向别人借,没有人可以借钱给自己,就算借到钱,怎么还呢?他在走廊踱来踱去,真是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向自己走来,是顾老师,教音乐的顾西林老师。他连忙问好:“顾老师好。”顾老师停下了脚步,问:“同学,大家都回家了,你怎么没有回家?”

“我,我,”沈志凯不好意思,有些结巴地说,“我没有,没有车票……”

顾老师上下打量了他一下,问:“是没有买到车票?还是没有钱买车票?”

他喃喃地说:“没有钱,我没钱……”

老师一听就明白了,她掏出钱包,从里面拿出了三张纸币,问:“你家在哪儿?这钱够吗?”

他望着顾老师手上的钞票,没有接,回去的车票只要一张就够,他说:“谢谢老师,三张太多了,不要这么多。”

顾老师说:“你过完春节还要回校上课,你拿着吧。”她把钱交到志凯手上,转身向乐器室走去,那里就是她的住房。

志凯望着手里的三张红色的纸币,想笑,他可以回家了,可以见到分别半年的妈妈了。他又想哭,因为老师自始至终没有问过他的名字和班级啊!老师的真诚和信任,让他的鼻子一酸,流下了一行感激的泪水。

这件事从此刻在了志凯的心上,顾老师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的爱温暖了志凯一辈子。

眼  镜

讲述人程荣炳(杭师1961届毕业生,1943年出生,师从顾老师学习二胡、小提琴,曾任杭州大关小学民乐团指挥、市劳动模范、省特级教师。)

整理人:苏东(杭师大档案馆志愿者)

同学们喜欢叫他阿炳,熟络的小伙伴更会叫他瞎子阿炳。不仅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炳字,和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相同,还因为他也精于民乐,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有高度近视,那厚如瓶底的眼镜片就是证明。

阿炳正在为自己的近视苦恼。拉二胡看简谱已经不方便了,小提琴五线谱上的音符如游动的蝌蚪,看起来真费劲,稍不当心就会走眼,拉错。现在他又开始学习扬琴,扬琴上的弦线那么多,调起来更需要有好眼力。

一天,阿炳到顾先生房间回琴,先生告诉他一个消息:“荣炳,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报道,上海有一家工厂生产一种新型眼镜,很轻的那种,你可以配一副啊。”

“真的?”阿炳喜出望外,他连忙接过报纸仔细看了起来。

正巧阿炳有个舅舅在上海,他就趁着假期到上海去配“新型眼镜”了。配眼镜是要据各人的实际生产制作的,通过多次试戴才能成功。阿炳在上海忙了一星期,才把眼镜拿到手。这副新型眼镜是轻巧了许多,但阿炳心头却有些沉重。因为他家里经济不宽裕,这配眼镜的六十多块钱还是借来的呢。

回到杭州后,阿炳第一个向顾先生汇报,他摘去了“瓶底镜”,戴上新型眼镜,感觉轻快许多,精神了许多,人也帅了许多。

先生连连说;”好,好,好。“随手把一叠钱递给阿炳。阿炳想谢绝,可怎么说呢?先生却抢先说开了:“荣炳,这副眼镜是我让你配的,所以这笔钱应该由我出。”先生的声音不大,但语气是坚定的,真诚的,不容拒绝的。阿炳接过了钱,忙转过身去。他不愿在先生面前落泪,他是男子汉,他知道应该怎么做。

阿炳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他带好了那支著名的大关小学民乐队,他被评为省特级音乐教师,还获得了杭州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教  诲

讲述人施美姣(杭师1960届毕业生,1940年出生,曾留母校担任俄语教师,1978年从杭师附小调入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1996年在原下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

整理人:苏东(杭师大档案馆志愿者)

1959年的一天,下课铃响了,施美姣和女同学们一起涌向宿舍。杭师女宿舍二楼有一间全校最干净,最整齐,最优雅的卫生间,女生们都喜欢到这里如厕。这间卫生间是由一位七旬老人包干打扫的,她就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一级音乐教师顾西林先生。怎么?她犯了什么错误,要如此处罚她?非也,这是顾先生再三的要求,校领导才无奈同意的。顾先生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她听党的话,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要身体力行,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她要在平凡的劳动中改造思想并获得升华。她包干厕所的事,早已名声在外,还被评为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呢。

施美姣和同学们一走到二楼走廊,就闻到一股清香,这是先生自费买来,特意放置的卫生香,既可驱赶蚊蝇,还能净化空气。少女们一路谈笑着拥进卫生间,边如厕边说笑。

“上厕所不能讲话,要轻轻的把牙齿咬住,这样才能够固气固牙”。先生熟悉的声音突然传来,同学们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先生正在打扫最里面一间坑位,同学们没有发现。先生停下手中的活儿,又说了一遍:“上厕所不能讲话,要轻轻地把牙齿咬住,这样才能够固气固牙。”最后那四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先生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大家的忠告。

施美姣听清楚了先生的话,她牢记在心里,并认真践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年届八旬的施美姣满口真牙,她说这是得益于先生的教诲,是“咬牙固齿”的结果。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档案馆    访问次数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档案馆
访问次数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技术 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