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AatjNRfy4Uh0iVJUHmHNKQ
讲述人:王家祥(杭师1963届毕业生,1945年出生,师从顾老师学习二胡。1980年回母校任音乐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学督导,系浙江省特级教师。)
整理人:苏东(杭师大档案馆志愿者)
严格中透着满满的爱
我是1960年秋到杭州师范学校念书的,当时只有14周岁,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因为喜欢音乐,自然就会特别关注学校的音乐老师。听说学校有一位本事很大,又非常严厉的老教师叫顾西林,我好想跟她学习音乐。不久我得知同年级的郑一鸣、朱强尔同学有幸跟随顾老师学习小提琴,我非常羡慕。记得是二年级的时候,好消息来了,顾老师的二胡兴趣小组可以报名了,别提我有多么高兴。当时顾老师都快70岁,早就应该退休了,她已经不再担任日常的课务,而兴趣小组的辅导完全是一种奉献。我第一次聆听先生上课,印象极深:她轻声细语谆谆诱导,十分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个同学的演奏。她的耳朵非常敏锐,从不放过一个错音。她常用敲击响板为我们的演奏统一节奏。有时也会用响板在你面前敲一下,提醒你演奏时出现的瑕疵,指导你改正。有一次,因为我演奏出了错,顾老师走到我身旁,轻轻敲了一下响板提醒我,还在乐谱讲义上给我盖了一个蓝色的“三足猫”印章,希望我要努力提高。先生严厉的目光中透出的是满满的爱意,是关怀,是期望。
我们兴趣小组的成员都是初学者,顾老师把许多短小的民歌改编成二胡练习曲,让我们在学习二胡技能的同时又熟悉了民间音乐,受益匪浅。其中有一首叫《船家山歌》的短曲我印象特别深,由此对民歌的体裁、意境有了初步的认识,至今还能哼唱。在顾先生的指导下,我的二胡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以后逐步学习了刘天华的《良宵》《光明行》等二胡独奏曲,走进了音乐的殿堂。
顾先生请来小乐队
一天,杭师的礼堂里出现了一支小学生的民乐队,他们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在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指挥下,给我们送上了许多生动的民乐合奏曲,使师范生们久久难以忘怀。后来才知道这支民乐队是顾老师请来的,他们是杭州洋泮桥小学的学生,这位年轻老师是顾老师的学生,是我的学长范世福。范学长1957年毕业,是校民乐队成员,也是民乐的多面手,擅长三弦和扬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干区任教,学校附近学区多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子弟,孩子们从来没有接触过
乐器。他花了几年时间,终于拉起了当时这支杭州市鲜有小学生民乐队。
这一天,学校礼堂里人头攒动,连外校的同学也赶来观看。铃声骤响,大幕轻启,只见二、三十位胸前挂者红领巾的小乐手端坐台上,手持各种乐器,场面好不气派。随着一位小朋友银铃般的报幕声,一曲曲美妙的民乐合奏曲奏响了,同学们为之折服、为之惊叹!当最后一首《金蛇狂舞》响起时,全场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同时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杭州许多小学民乐队的组建和提高,都倾注了顾老师的心血,如著名的大关小学民乐队的成长都得到了顾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指导。这充分体现了顾老师“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以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愿。这种思想和精神带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和动力,让师范生们永远铭记在心。
难忘的操场晚会
“鼓锣琴瑟齐鸣,笙笛丝弦回荡”,这是哪里传来的美妙声音?让我记忆终生?这是母校杭师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天夜幕刚刚降临,学校操场上传来一阵阵动听的乐声,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坐在一起,我也是其中一位观众。
顾老师带着一帮高年级的同学在献艺,有的吹、有的拉、有的弹、有的打,好不热闹。他们大显身手,各自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特别让我兴奋的是,当时顾老师亲自演奏了好几首提琴曲,包括那首她最喜爱的《小步舞曲》。更让我激动的是顾老师还吹起了笙,我第一次见到那像大竹笋似的东西,什么是笙?后来才知道笙是民族吹管乐器。听着先生那清脆悠扬的笙曲,我的好奇心得到十分的满足,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
接着出乎意料的节目来了,学校文秘室的邹士润老师也给大家献上了一首“鼓乐”。一只红色的堂鼓摆在中央,邹老师手持两根鼓棒演奏起来。当时我心里还想,一只鼓能敲出什么名堂,可听着听着,就信服了。只见邹老师一会儿敲击鼓的中央,一会儿又敲击鼓的外圈,还不时敲击鼓边;那鼓声时而似万马奔腾,时而似缓步行进,鼓声的节奏、力度和音色变化非常丰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真想不到一只鼓竟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很匮乏,但是学校师生的音乐生活还是非常丰富的。这是因为有了像顾老师、邹老师等对艺术、对教育、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老师们的带动,才营造了这种良好的氛围。
一场露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顾老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了她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多面手教师的殷切期望。我们的音乐妈妈顾西林老师,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了学生,给了学校,给了音乐教育事业。今天的几颗小水珠折射出的是先生的无私与高尚,让弟子们终生受教。